【美设学院】衍纸生花:在指尖艺术中绽放童心

——记

发布时间:2025-05-22浏览次数:26

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,孩子们的童年被电子屏幕填满,传统手工艺的温度逐渐被遗忘。为了让孩子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慢艺术的魅力,同时关注少儿心理健康发展,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心理部门、繁花美育工作室与水木童画工作室携手2025510日开展衍纸生花体验活动。这场持续四小时的手工活动,不仅是一次传统纸艺的传承,更是一场少儿自我探索、心理成长的神奇之旅

为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开进行,我们提前招募了20余位志愿者同学,并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和培训。学习衍纸的基础卷法为孩子们制作相应的示范成品,为与孩子们共同创作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艺术作品了充足的准备。

意外开场:应变中的情绪调节课

410日清晨,一场意外的延迟为活动注入了独特的教育契机。当负责人尚未赶到时,志愿者们迅速调整策略,以衍纸团扇为道具,带领孩子们开展"边做边等"的即兴游戏。这一突发情况成为绝佳的心理适应课堂——孩子们从最初的躁动不安,逐渐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等待与包容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儿童对计划外变化的适应能力,正是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体现。志愿者通过轻松的互动,将等待焦虑转化为创作期待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技巧。

历史课堂:在趣味认知中构建文化认同

十点钟的PPT开场充满惊喜。当15世纪欧洲修道院的羊皮卷轴投影在幕布上时,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。主持人胡雯雯为小朋友们介绍衍纸的起源基本卷法。细致展示着每一个步骤——如何将细长纸条卷成紧实的圆,如何轻压出优雅的叶片形状,又如何组合成富有层次的图案。孩子们动手实践,在尝试中捕捉这门艺术跨越千年的创意脉络,古老艺术于课堂焕发活力,在趣味中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。

创作狂想:手作中的心理能量释放

真正的手作环节成为孩子们心理能量的爆发点。原本预设的一对一指导模式,在孩子们的天马行空创意前迅速升级为流动支援。心理学中的创造性表达理论在此得到生动印证:孩子们通过卷、捏、粘等动作,将内心的想象外化为可见的艺术符号。无论是把纸卷拗成星星的小女孩,还是尝试蝴蝶立体小发明家,每一个突破常规的创意都是一次心理自主的宣言。当志愿者们协作完成扇面上的齿轮玫瑰时,他们不仅是在协助创作,更是在守护孩子们珍贵的心理独特性——这种不加限制的创作空间,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的自我表达渠道,而且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与心理弹性。

成果展望:让艺术成为心理成长的镜像

活动最终收获的20余件作品,有的当做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,表达对母亲的感激;有的被珍藏自己的藏宝阁成为自己的快乐源泉。这些带着手指温度的衍纸团扇,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,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视化记录。每一件作品的心理微故事都能让人透过艺术表象,看见孩子们内心的星辰大海。正如儿童艺术治疗理论所述,手工创作具有心理镜像功能——卷纸的松紧度、色彩的选择、造型的张力,都在无声诉说着创作者的情绪状态与认知发展。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美学体验,更是一次对少儿心理世界的集体探索。

 “衍纸生花活动的成功举办,印证了传统手工艺在少儿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价值。当孩子们用指尖卷出七彩世界时,他们不仅在创造艺术,更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成长图谱。这种将慢艺术快心理相结合的实践,为数字时代的少儿教育提供了新的维度——让传统工艺成为心理滋养的土壤,让手工创作成为心灵对话的桥梁。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言:最美的作品永远生长在童心的土壤里,而我们的使命,就是守护这份生长的力量。

今后我们将期待更多的跨界实践,让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勾勒出儿童成长的温暖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