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》课程教学大纲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    发布时间:2016-06-15    浏览次数:511

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
课程编号

课程中文名称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

课程英文名称 Social Phenomenon & Social Psychology   

课程性质公共教育核心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组

开课专业:全校各专业

    开课学期:每学期滚动开课

总学时16   (其中理论16学时)

总学分 1    

二、课程目标

本课程旨在研究与学习社会心理学中自我、社会知觉、从众、说服、偏见、攻击、社会助长作用、利他等基本理论,学习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各种社会心理现象,探索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,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、建立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。

三、教学基本要求

学习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社会中的自我、社会知觉、从众、说服、攻击、偏见、社会助长作用、利他等的社会心理现象。学习社会调查、实验设计、报告撰写。

四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

   

第一讲 如何爱自己?——社会中的自我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学习社会中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自己?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概念?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自我知觉的?如何在社会关系中界定自我?

1.自我概念

2.自我控制

3.自我服务

4.自我展示

 

第二讲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?——社会知觉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学习预先作出的判断在多大程度上会使我们的知觉和解释产生偏见,以及错误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回忆?

1.知觉和解释事件

2.信念固着

3.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

第三讲 个体为什么会服从?——从众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学习为什么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常常如此一致?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,会表现出从众行为?某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吗?谁更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?从众和唯唯诺诺的形象一样很消极吗?

1.什么是从众?

2.哪些因素可以预测从众

3.个体为什么会从众

4.谁会从众

5.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

6.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从众的调查报告。

第四讲 接纳与服从是如何发生的?——说服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学习哪些因素会影响说服?我们怎样才能最有效地“教育”别人?如何才能使自己所传达的信息更有说服力?采取什么策略才能使自己不容易被说服?

1.说服的途径有哪些?

2.说服的要素有哪些?

3.现实生活中的说服?

4.应该如何地址说服?

 

第五讲 什么使我们不喜欢他人?——偏见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1.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

2.偏见的社会根源

3.偏见的动机根源

4.偏见的认知根源

5.偏见的后果

第六讲 伤害在何时发生?——攻击(2学时)

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学习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?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?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?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?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?

1.什么是攻击行为?

2.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

3.如何减少攻击伤害

第七讲 我们是怎样受到他人在场影响的?——社会助长作用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    通过讨论纯粹他人在场会不会影响我们?他人在场会对一个人的长跑、用餐、打字或考试成绩产生影响么?学习:

1.他人在场

2.拥挤现象:众多他人在场

3.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

4.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、实施、报告

第八讲 我们何时会帮助他人?——利他(2学时)

    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现象,进行呈现、深入讨论、分析。

学习人们为什么、什么时候会做出帮助行为?谁会做出帮助行为?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?

1.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

2.我们何时会帮助

3.谁会提供帮助

4.如何增加帮助行为

5.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、实施、报告

五、教学方法及手段(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)

     1、采取团队分组方式开展教学,以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主,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。

2、以小组为形式开展教学,采取头脑风暴、角色扮演、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展示的质量和参与度。

3、充分利用多媒体(视频)、案例教学、课外实践等教学方式。

七、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

1、马建青《大学生心理卫生》(第二版),浙江大学出版社。2004

2、陈斋.《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》.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3

3、余强基.《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》.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

4、郑日昌.《大学生心理卫生》.山东教育出版社,1999

5、马向真、韩启放编著.《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》.南京:东南大学出版社,1997.

6、许锋著.《社会心理学》.北京:经济日报出版社,2001.

7、章志光.《社会心理学》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3.

8、沙莲香.《社会心理学》.北京.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.2006.

八、考核方式 

教学基本要求项

考核形式

占总成绩的比例

团队表现(讨论发言、出勤等)

团队考查

40%

平时作业

考查

10%

期末小论文

考查

50%

87728505